

1.猶美譽。
1.風雅之士。
1.風雅之事。
1.分韻編排的字典。為寫作詩﹑賦﹑詞﹑曲者檢索韻字之用?,F存韻書,大都先分四聲,再分韻部。凡同聲調﹑同韻的字為一部,取其中一個字為標目,用反切注音。最早的韻書是三國魏李登《聲類》﹑晉呂靜《韻集》,久已亡佚。隋陸法言《切韻》,原書亦不傳。宋陳彭年等著《廣韻》,分韻太繁,不便應試作詩之用。金人始并為一百零六韻,即后來所謂"平水韻"。元﹑明﹑清以來,文人作詩﹐都以"平水韻"為標準,沿用至今。
1.又稱介音。某些韻母的組成部分,是介于聲母和韻腹之間的高元音。參見"韻母"。
1.指韻母的收尾部分。參見"韻母"。
雅致含蓄的意味這是一本很有中國文化韻味的書。
與散文”相對。泛指用韻的文體,如歌謠、辭賦、詩、詞、曲以及有韻的其他文體。
1.謂聲音悠揚而響亮。
1.宋時對衣著的雅稱。
1.即音韻學。
1.亦作"韻言"。
2.有韻的文辭。
1.標韻字的葉形竹﹑木片。供作詩定韻之用。
1.聲響舒緩悠揚。
2.比喻香氣飄散。
1.指荼?。
1.猶器量,氣度。
1.指合韻律的文詞。特指詩詞。
1.有韻律的詞語。多指詩詞。
1.有韻的篇章。
風韻情致韻致不減當年。
1.明中葉以后,盛行等韻之學。北京衍法﹑山西五臺﹑四川峨眉﹑河南伏牛﹑浙江普陀等山寺皆有韻主和尚,以唱韻開悟學僧,時稱小悟門,與參禪之大悟門并列。安徽黃山僧普門﹑語拙﹑虛谷師承等韻之學,相繼為韻主教授師。
1.韻腳用字。亦指詩詞之類的韻文。
1.猶安撫。
1.使牙齒感到涼爽或寒冷。
1.燙平衣物的金屬器具。舊時構造形似斗,中燒木炭。今有火熨斗﹑電熨斗﹑蒸汽熨斗等。
1.硯石紋理名。因石紋如熨斗焦物狀而得名。
1.中醫外治法。有藥熨﹑湯熨﹑酒熨﹑鐵熨﹑蔥熨﹑土熨等法。借助藥性及溫暖作用,直接作用于患處或有關部位,使氣血通暢,以達到治病或緩解病痛的作用。
1.暖爐。
1.燙手。
2.使手感到涼爽或寒冷。
①(yù-)舒服;舒適幾句話,說得老太太既開心,又熨貼。②(yù-)貼切;妥貼這句成語用在這里極熨貼。③(wèi-)用藥物涂敷毒病之處,以藥物熨貼也。
1.亦作"熨貼"。亦作"熨貼"。
2.把衣物燙平。
3.平坦;平靜。
4.緊貼。
5.按壓;按揉。 6.舒服;舒適。 7.慰藉;體貼。 8.貼切;妥帖。 9.方言。整理妥當;辦妥。
1.悅目。
2.揉擦眼睛。
1.燙平衣服。
1.指熨法和導引。
1.一種水草??勺黠暳匣蚍柿?。多生于淺水中。
1.積聚;堆積。
1.含蓄。
1.古代祭祀時第二次獻酒。
1.再度興盛。
1.謂另外進行某項活動。用于動詞前。
1.再度熏陶風化。謂盛世再來。語出古歌謠《南風歌》"南風之熏兮,可以解吾民之慍兮。"
1.表示永遠的意思。
2.表示到了極限。
1.謂三年中休耕兩年。根據土地肥瘠不同實行輪耕制的方式之一。
1.指古代審理刑獄可減輕從寬處理的第二種情況。
1.古喪祭名。死者葬后于殯宮舉行的第二次祭祀。
1.雙腳被砍掉。相傳春秋楚卞和發現了一塊璞玉,先后獻給楚厲王﹑武王,都被認為欺詐,斷其雙腳。楚文王即位,使人剖璞加工,果得寶玉,稱為和氏璧。見《韓非子.和氏》◇用作懷才未遇的典故。
1.一次又一次,連續多次。
1.第二次獻酒。古代宴飲禮節,食畢進酒清口為醩,有安食養樂之意。
1.重新給予生命。多用于表示對重大恩惠的感激。
2.泛指再生﹑復活。
3.重新創建。
1.猶言其次,另外。
1.另外,此外。表示有所補充。